close

🐣原文:
楚人有涉江者,其劍自舟中墜於水,遽契其舟曰:「是吾劍之所從墜也。」舟止,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。舟已行矣,而劍不行,求劍若此,不亦惑乎?以故法為其國與此同。時已徙矣,而法不徙,以此為治,豈不難哉。
🐣作者:
《呂氏春秋》,又名《呂覽》,為戰國末秦相呂不韋召集門客所共 同編寫。全書共二十六卷,分八覽、六論、十二紀,一百六十篇。《呂 氏春秋》取材博賅,兼採儒、道、名、法、墨、農及陰陽等各家學說, 為雜家之代表著作。
呂不韋,戰國末期衛國人,是一名思想家、政治家。原為富商,後因資助秦王政的父親秦莊襄王登上王 位而備受重用,成為相國。秦王政年幼即位,繼續為相。

🐣注釋:
1、涉江:渡江。
2、遽:立刻。
3、契:用刀雕刻。
4、惑:困惑,迷感。
5、故法:舊法。
6、徙:遷移,變遷。

🐣語譯:
有一個楚國人在渡江時,他的佩劍從船上掉到水裏去,他連忙在 船邊上刻了一個記號,說:「我的劍就是從這裏掉下去的。」等到船停 了,他就從記號處下水找劍。船繼續前行,劍卻沉入水底沒有移動, 像這樣來尋找劍,不是令人大惑不解嗎?用舊法治理國家,就與這個 人一樣。時代已經變了,但是法令還不改變,用這種方法來治理國家, 怎麼會不困難呢?
🔔導讀:
故事中的楚國人,在劍掉下水去的小船邊上刻個記號。劍沉入水 底沒有移動,小船卻繼續前行;船停了再下水去尋劍,這顯然是徒勞 的。作者藉這個故事說明:世界上的萬事萬物處於不斷的發展變化之 中,一個國家的政策法令,不隨著時代的變遷而修改,就很難把國家 治理好。同樣,我們待人處事,也不能拘泥固執,不知變通,要因應 變化,視當時情況,靈活處理。
🐣相似、相反詞
相似詞:食古不化、膠柱鼓瑟、緣木求魚  。
相反詞:見機行事、隨機應變、因地制宜、因時制宜 。

🐣造句練習:
大環境已經在變,而你卻堅持依照舊計畫進行,絲毫不知變通,這跟刻舟求劍簡直沒兩樣。
🐣問題與討論:
1、為甚麼楚人要在船邊刻上記號?你同意他的做法嗎?為甚麼?
2、楚人能夠找到他的劍嗎?為甚麼?你認為他的做法有甚麼問題?3、「以故法治國」和「刻舟求劍」有甚麼相通的地方?為甚麼作者有這樣的看法?
4、你認為這個故事和求學的態度及方法有沒有相關之處?請說說你的看法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黃三女 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